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论吉狄马加诗歌的神性书写
  • [摘要]神性写作作为诗歌的一个重要维度与标识性特征,近年来被不少诗人忽视。吉狄马加一直秉持神性写作姿态,在诗中对神性进行体认与呼吁,对神性世界进行重构,对罪进行批判揭露并试图寻找精神救赎路径,由此高扬良知、正义、爱与信仰,追寻宇宙真理和终极意义。这种神性写作姿态让吉狄马加的诗歌超脱于日常世俗,而抵达“人类”“世界”的层面,对于纠偏当下诗歌创作所存在的世俗化、庸俗化、琐碎化等趋向具有重要意义。
  • 罗小凤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54-160  共有 376 人次浏览
  • 口头传统与华北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以莱芜吕氏祖先传说为中心
  • [摘要]口头传统是了解华北宗族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往关于华北宗族的研究大多依赖于文字记述,却忽略了文字叙事与口头叙事之间的差异,前者带有明显的士大夫文化特征,而地方化和日常化的口头叙事结构却为我们探究华北宗族历史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即呈现出民间宗教传统与宗法原则的整合与分野。
  • 任雅萱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57-165  共有 413 人次浏览
  • 法式善“宗陶”趣尚与乾嘉士林的隐逸之风
  • [摘要]乾嘉诗坛尚古师古之风盛行,濡染时风,法式善即是学陶诗人中较独特的一位。法式善身为蒙古八旗中为数不多的文官,三十余载的仕宦生涯,不曾离开官场半步,却在生活上、创作上时刻流露出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这种趣尚渗透在其日常生活的书斋装饰设计上,表达在其诗歌创作的意象选择、艺术追求以及选评诗作旨趣方面。究其原因,除去民族个性、家学环境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当与其仕宦遭际以及乾嘉时期的时政气候不无关系,借此亦可窥见乾嘉士林的隐逸之风。
  • 李淑岩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59-168  共有 445 人次浏览
  • 跨文体写作:论王蒙系列小说《在伊犁——淡灰色的眼珠》
  • [摘要]王蒙的系列小说《在伊犁——淡灰色的眼珠》是新中国文学中一个独特而精湛的存在。文章将《在伊犁》视为一个整体,以“文学人类学”方法切入,紧扣其跨文体叙事特点, 重点围绕“声音”“空间”“惯习”等叙事展开分析,揭示它民族志书写与文学虚构的双重文本性, 以及它精湛的文学文本特质,并分析了《在伊犁》所具有的多重跨文化超越性意义。
  • 姚新勇;邓永江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60-170  共有 480 人次浏览
  • 丁鹤年诗歌的悲剧意蕴
  • [摘要]元明易代之际的回回诗人丁鹤年,以诗歌演绎着乱世的人生悲剧,说明厌乱思治是回、汉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易代鼎革,丁诗具有执着忠孝却不可得的悲剧崇高美。他以叙事诗展现自我,创作了不少应用性的挽诗;受本民族文化影响,无兵无权的丁鹤年却有“激烈型遗民”的政治主张,且以“英雄”自居,这些使得丁诗富于新质。咏史怀古之作古来有之,丁鹤年的怀古诗少用典故,能以质朴的语言抒发浓烈的兴亡悲剧情怀。阐释丁诗的悲剧意蕴,可以更好地勾勒回回民族渐次融入中华文化的历程。丁氏将自身的民族性格、情感体验融入汉语诗篇,增辉诗史,也证实了回回民族对于中华文学的贡献。
  • 刘嘉伟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160-167  共有 463 人次浏览
  • 新疆诗人狄力木拉提·泰来提诗歌的美学风格论
  • [摘要]狄力木拉提·泰来提的很多诗金相玉质,具有“大美无我”“和合温润”和“意境蕴藉”的美学特征。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新疆“土著”身份有关,与他受《福乐智慧》的熏陶、与维吾尔族人温润平和的性格有关,也与中国古典诗词、欧美意象派和中国朦胧诗派对他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关。
  • 杨晓林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61-168  共有 370 人次浏览
  • 额尔古纳河右岸俄罗斯族口头文学的流变:基于“俄狄浦斯故事”的考察
  • [摘要]文章阐释了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俄罗斯族所采录的一篇具有“俄狄浦斯”情节的口头叙事散文作品。类似的故事曾出现在古俄罗斯文学作品《关于安德烈·克里特斯基的中篇小说》中,其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俄狄浦斯王》神话;不同的是,前者较后者在情节上增加了弑父乱伦者在上帝面前用忏悔赎罪的东正教思想。当这则具有“俄狄浦斯”情节的古俄罗斯故事从书面转为口头流传时,其精神意蕴从以忏悔方式赎罪的东正教思想变成了人的命运由某种最高力量预定的信仰观念。在东斯拉夫国家(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则故事的口头 文学文本最后一次被记录是在二十世纪中叶,之后几乎无人再提及。二十一世纪以来,笔者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田野调查中发现了这则口头故事的三个俄语新异文。由此可知,这一地区是保存俄罗斯古文化的特殊区域,该故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 梁喆;弗拉基米尔·列昂尼多维奇·柯廖斯(Vladimir Leonidovich Klyaus)
  • 全文[ PDF 0.0 MB ] 2020.3(38):163-176  共有 795 人次浏览
  • 对话:文化直觉、艺术实验和合作人类学
  • [摘要]019年11—12月,乔治·马库斯(George E. Marcus)和迈克尔·费彻尔(Michael J. Fischer)应邀访问云南大学,参加“绘画人类学的多学科实验:国际研讨会和人类学绘画展”。会展期间庄孔韶与两位学者多次交谈,其中11月28日下午(会展前)在云南民族博物馆茶馆的座谈就文化直觉、艺术实验与合作人类学等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深度交流。该稿根据此整理翻译。在场人士包括庄孔韶、马库斯、费彻尔、和柳、张俊龙、龚诗尧、茶艺师。本文已获庄孔韶、马库斯、费彻尔授权发表,由和柳翻译、整理。
  • 庄孔韶 乔治·马库斯 迈克尔·费彻尔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66-176  共有 396 人次浏览
  • 满族文人顾八代的诗歌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 [摘要]清初文人顾八代的理学思想源于《易》理,又兼具老庄道义,易道融通,构成其理学思想的内在审美特质。在多维场域的影响下,顾八代诗歌的内容显露理学化倾向,重视对宇宙本原、万物运行规律的思考以及追求穷理尽性;诗歌风貌呈现阶段性特征,前期疏旷质朴、后期冲淡闲适。顾八代诗歌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是清初思想影响下的鲜活个案,丰富了满族文学的创作题材,也为非经典作家的研究提供了某些方法论上的借鉴。
  • 王成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168-176  共有 464 人次浏览
  • 《国朝闺秀诗柳絮集》存录少数民族女性诗人诗作述论
  • [摘要]从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历史实际来看,少数民族女性诗人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创作群体。清人编选的女性诗歌总集中,黄秩模《国朝闺秀诗柳絮集》规模最大,存录的少数民族女性诗作数量最多。在对少数民族女性诗作的辑选中,黄秩模秉持儒家诗学观念,以“风雅正声”标准来选择和塑造这一群体。《国朝闺秀诗柳絮集》存录少数民族女性诗人民族、身份多样,以诗人姓氏依韵编次,各民族融于一体,女性诗人身上的民族、身份和等级界限消弭。清代27位少数民族女性诗人所作的236首诗歌,表现出相当的典型性,既有对于传统女性文学主题的延续,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意识。
  • 李程;李枝林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69-176  共有 490 人次浏览
  • 朝鲜族诗人石华诗歌中的“延边意象”
  • [摘要]石华是朝鲜族文坛的中坚诗人。文章从自我的确立与超越、延边意象与民族文化、时代变革与现实焦虑等三个方面分析石华诗歌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分析以“延边”命名的系列诗歌中的部分文本用典和戏仿的情况,阐述石华诗歌的艺术特色。石华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开启了朝鲜族诗歌发展的新时代。
  • 金虎雄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69-176  共有 399 人次浏览
  • 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叙事之思考: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为中心
  • [摘要]少数民族儿童文学被想象和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于民族特色与民族差异,由于刻板印象的建立与“被看”视域的束缚,常存在过度书写“民族性”而忽略“儿童性”的现象。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应摆脱“看”与“被看”的视域束缚,将“儿童性”作为提升自身艺术品质的首要标准,探求融入日常生活的自然质朴的“民族性”表达。文章以新时期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为例,探讨当下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创作的叙事选择与艺术品质。
  • 王欢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71-176  共有 536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